给产后妈妈—瑞典就医精神科(对谈、指导意见)

小E姐 2017-07-03

先聊聊产后抑郁成因和产后婆媳关系的问题。

成因

就我的病例而言,医生并没有过多的分析产生产后抑郁状态的原因,重点在于指导我如何去做。当发现我过多的沉浸在分析原因里时,她会立刻终止讨论,并把谈话转移到实际当中去,如具体的整改措施。

我的医生说,产后抑郁状态好比一道屏风,阻挡了我的感受,目光所及就只有我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把这道屏风搬开,恢复感知周遭的能力,尤其是感知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我作医生时所面对过的患者。生理很多疾病同样找不到明确病因,而只出现一个结果。例如,我曾经检查过一位胃癌患者,正值壮年、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良好、无既往消化系统病史,要怎么解释病因?我会和患者说明无数可能的成因,但这些也许、可能,患者会接受,能接受吗?和患者过多的分析病因没有实际意义,只会带来越来越强烈的负面情绪、怨天尤人。

医生实际所做的是抚慰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接受病情并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心理病痛同理于生理,精神科医生也是如此。所以,不要纠结于“ 为什么是我?我到底怎么了?我怎么可以有这样的想法?”这类问题,重点在于去承担母亲的责任、去积极的生活。

img

婆媳关系

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无人幸免。曾经一次治疗师来家访,本来应该聊如何带小朋友,结果,变成了我俩吐槽婆婆大会。当然,国情不一样,我也没办法解决国内妈妈面临着产假不长、3岁之前没有幼儿园的境地。只能说说瑞典这边儿的看法,提供个思路。

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必须照顾第三代的责任,如果可以帮忙,应该感谢。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抚养者,而母亲是家里的绝对主人,不需另外一位女主人(通常是婆婆)来混淆地位及认知。同时,祖父母、外祖父母过多承担抚养责任,会明显降低父母抚养孩子的信心。他们可以是帮助者,但绝不能是主导者。

瑞典的做法很简单、直接:请走不送、划清界限、明确地位。

好了,闲话说完,开始正题。


首先说明,我是个极度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了孩子以后,我并没有做好生活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准备。并且,我认为孩子和我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相互附属。我更倾向于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所以,医生对于我的心理调整主要集中在积极当母亲,而不是退后。

产后妈妈身体恢复需要时间,但养育孩子迫在眉睫,我们还有坐月子的传统,疲劳、压力、缺觉导致长时间怀疑自身健康状况。从而我把调养身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带孩子退居其后。但发现对自己的恢复并没有帮助,反而焦虑、情绪低落、失眠日益加重。以上种种屏蔽掉了我对孩子的情感,只专注于自身,并产生对过往没有孩子的生活的留恋。

img

对谈 1

“我天天觉得累、没力气,难受。”
“那么请告诉我,你究竟有什么疾病?”
“……”
“体检了吗?有问题吗?”
“没有实质问题。”
“那你就是没有问题,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
“我没有按照中国的传统坐月子。”
“请告诉我,体检报告上那一项异常?”
“……”
“所以,请回答我,你到底有什么疾病?''
”……“
”每位新父母都会疲劳、缺觉、压力大,比如,晚上睡不了、早上要早起,为什么对你来说,这变成天大的问题?“
”那么我告诉你,坐在我面前的你是位强大的女性,你没有任何健康问题,完全可以担负抚养孩子的责任。”

女性产后恢复需要时间,我们不是机器,按个按钮就一切重置。为什么不给自己这个时间,拼了命的要立刻马上一切正常?

(医生中途让我抱起一起带来的儿子,和他一边玩儿一边继续聊天。谈话结束时,她问我有什么感觉,我说累。她说,”你抱了将近30分钟,除了累,没晕倒吧,说明什么?说明你行。)

对谈 2

“我是不是应该先治好自己再去照顾孩子?“

”回中国看中医吗?然后呢?你要是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呢?不再回来了吗?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孩子的成长不等人,这个状态继续下去的结果就是你们母子之间形同陌路。“

”一天不睡,第二天什么感觉?“

”不舒服。“

”再睡不好,什么感觉?“

”还是不舒服。“

”除了不舒服,生病了吗?有不好的想法嘛?“

”没有。“

所以,睡不好会影响你什么?除了自己的感受,什么也影响不了。你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忽略作为母亲的责任,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谈 3

“每当我看见两两走来的夫妻、情侣时,控制不住的想起没有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安静、充满秩序、永远不会乱糟糟。”
“打算抛弃孩子吗?”
“当然不。”
“那么你要明确:这个过往已经结束,永远无法回去。你要做的是感受你们三个人当下的时光,也许有点儿乱糟糟、不那么安静,但是你会找到其中的美好。”

开始按照医生的指导做的时候,迫切建立亲子关系的急躁情绪导致我对孩子的反应异常敏感。急切的承担一切,拒绝他人的帮助,和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形成竞争关系,并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同时,自我怀疑是否是位“正常”的妈妈,自责、内疚反而加深,信心和安全感建立缓慢,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充满忧虑。

对谈 4

“我为什么不像其他妈妈那样那么的爱孩子?我为什么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

“你看到的所谓“正常”父母,他们没有筋疲力尽、烦躁不安、抱怨孩子的时刻吗?我肯定的告诉你,有。你看到的是被呈现出来最美丽的一面,人后的父母都有负面情绪,甚至恶毒的时候。”

“每位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不同,不要试图拷贝别人的模式,包括你的父母。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一说,不要试图完美。”

“我应该放弃自己的一切,投入到孩子身上,这样我才是位对的妈妈。”

“当你完全放弃自我,为了他而存在,你们真的会快乐吗?多年后,你们真的不会怨恨彼此介入对方的世界太多吗?诚实的回答,你想要成为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位母亲的答案都是对的。一定要去带孩子,他会让你没有多余时间去纠结这个问题。同时,通过不停的跟随他、观察他,你会感受到对他的感情。同时,孩子会引导着你成为一位还不错的妈妈。”

你和孩子不是拴在两端的两个气球,此消彼长,而是套在一起,照顾自己也是照顾孩子的一部分。记住,你是个成年人,带孩子之余,同样需要成年人的生活。去运动、去和朋友喝一杯、去吃顿两个人的晚餐,这并不是罪过,这是正常的需要。当然,需要你自己寻找这之间的平衡。

(在抚养孩子和自己的生活之间达到平衡是个挺长的过程。我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了近半年的时间。现在我的理解是:之前我的生-活重心是我自己。有了孩子后,不管情不情愿,必须接受重心毋庸置疑的转到他身上。重心之外,我、我和先生还有我们的成人世界,抚养孩子必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但同时允许保留一部分空间给自己,时不时的去照顾下疲惫的身心,做些无关孩子而自己喜欢的事情。照顾自己的结果,除了自身愉悦外,也能更精力充沛的带孩子。当然,必须明确,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儿子有优先权,不管我多么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一但他有需求,停下手里的事情,先去满足他。)

对谈 5

“看到孩子对着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笑,我就浑身不舒服。我把事情全部揽过来,一边觉得自己很累,一边又不想放手给别人做。”

“明确一点,你和父亲、其他照顾者不是竞争关系,你们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达成共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一定要沟通。你当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但有一点要明确,你是母亲,所以对于如何抚养你的孩子必须有绝对的话语权,而祖父母可以是帮助者,但绝不能主导。”

“诚实的回答,如果父亲或者奶奶陪孩子玩儿、喂奶,对他会有什么影响?恐怕没有,婴儿需要的是有人回应ta的需求,这个人不必须一定时时都是母亲。因为你的关注点还在自己身上,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内疚。多想想孩子,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医生次次问我们,婆婆是否还在帮忙带小孩儿,不厌其烦。她认为,两代人之间必然有观念冲突,而且祖父母没有必须照顾第三代的责任。父母的信心和安全感是在承担抚养责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老一辈参与过多,势必影响建立的速度。我们和爷爷奶奶说了医生的意见,爷爷奶奶逐步淡出。现在,在我和先生有事情需要处理,而爷爷奶奶也有空的时候,会把孩子交给他们。并且,每周日是孩子和爷爷奶奶的玩耍时间。)

对谈 6

“我害怕我这样的状态,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养育的书,但作用不大,依然焦虑不断。“

”没有一个孩子会照着书上所写的成长。你们只需要跟随他、观察他、感受他,他会教你们如何做家长。“

“没有人能预知以后的事,不要预设未来。努力的当父母、承担抚养责任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法。“

img

给我的指导意见

  1. 做次全面体检,如果一切正常,自己就是健康的。
  2. 所有新父母都辛苦,不要放大自己的负面感受。告诉自己,累很正常,别的父母也在承受。
  3. 屏蔽所有关于产后抑郁、失眠、疾病、生死的话题。家人、朋友可以是倾听者、陪伴者,但不要试图安慰、给出建议。家人、朋友的出发点是爱,想尽快帮助我脱离抑郁状态,但实际效果确是相反,这么做只会让我在自怨自哀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4. 限制抱怨的次数,不要再和任何人讲述过往是多么完美,因为明显的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进一步陷入抑郁状态。
  5. 明确父母及其他照顾者在抚养过程中的不同位置,自己带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
  6. 最重要的一点,最大程度承担母亲的责任,认真抚养孩子,从而把关注点从自身移开,最大可能的去感知孩子。(给我的指导很具体,如,每天喂几次奶、换几次尿不湿、陪孩子玩儿多长时间,每周带孩子出门多少次、去什么地方……)
    以上是和精神科医生的谈话疏导的主旨要义。

另外,关于建立抚养孩子的信心及安全感,我们在BUP上了一套课程,——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这是近年来各国青少年心理诊所普遍使用的一套课程,针对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医生和治疗师认为,对我们也会有引导和答疑释惑的作用。八次讨论式课程上下来,帮助确实很大,但三言两语很难说明白其主旨大意。贴一部分讲义和大家分享。

对我最大的启发:“ Being with "和“ Remember my shark music and respond to my child's need in spite of the discomfort it causes me. "

课程开篇

" At times all parents feel lost or without a clue about what our child might need from us. Imagine what it might feel like if you were able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r child was really asking from you. The 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 program is based on decades of research about how secu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can be supported and strengthened.
Using the COS-P model developed by the Circle of Security originators, our trained Facilitators work with parents and care-givers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 emotional world by learning to read emotional needs.
Support their child's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manage emotions.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s self esteem.
Honor the innate wisdom and desire for their child to be secure. "
……

PS,我的成长背景注定我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还是东方式的。医生和治疗师的一些意见,对我来说,像是打开了另一扇窗。

  1. 一岁之内的孩子可以惯着,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样会让ta有足够的安全感。一岁后,是建立规则、树立家长权威的开始。
  2. 游戏时,不要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家长需要的是跟随和陪伴。过度引导会让孩子龟缩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欲望。(No lead, just follow)
  3. 男孩子也需要表露情感。坦诚面对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脆弱,学会求助,这才是真正的身心健康,才不会轻易被挫折击倒。(Be weak, then be strong)

img

img

img

img

img


有用
《乔装的失眠》

失眠者必读

乔装的失眠
捐助睡吧

睡吧有你更温暖

捐助睡吧
关注睡吧公众号
关注睡吧公众号

© 2010-2021 睡吧 版权所有